大家知道紅魽魚英文叫什麼嗎?其實牠的學名是Seriola dumerili,在國際上也被稱為Greater amberjack。這種魚在台灣超級受歡迎,尤其是生魚片愛好者最愛牠那鮮甜又帶點Q彈的口感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尾「海中的紅寶石」,順便分享一些實用的小知識。
紅魽在台灣漁市場常被叫做「紅甘」,跟日本說的「鰤魚」其實是同屬不同種的親戚。這種魚屬於鰺科鰤屬,跟日本高級魚種「間八」、「平政」並稱「鰤魚御三家」。有趣的是,雖然都叫「鰤」,但台灣的紅魽(紅甘)跟日本的寒鰤在體型和風味上還是有差別的喔!來看看這個簡單比較表:
特徵 | 台灣紅魽 (紅甘) | 日本寒鰤 |
---|---|---|
體色 | 背部偏紅褐色 | 青灰色帶黃 |
體型 | 較修長 | 較圓胖 |
最佳食用季 | 春夏之交 | 冬季 |
常見吃法 | 生魚片、煎烤 | 涮涮鍋、照燒 |
說到紅魽的英文名Greater amberjack,其實”amberjack”這個詞泛指鰤屬的魚類。在國際漁業市場上,台灣的紅魽養殖技術可是很有名的!早在2001年,台灣就成功完成紅魽的全人工繁殖,成為全球第一個突破這項技術的國家。現在台灣東部海域養殖的紅魽,肉質緊實又沒有腥味,連日本師傅都稱讚呢!
在宜蘭、台東這些靠海的地方,紅魽絕對是海產店的明星商品。老饕最愛點「紅魽三吃」:魚頭煮味噌湯、中段做生魚片、尾巴鹽烤。特別是秋冬交替時,紅魽會儲存脂肪準備過冬,這時候的魚肉油脂分布最漂亮,切薄片沾點芥末醬油,入口即化的口感真的會讓人上癮!下次去漁港看到新鮮紅魽,記得問問老闆今天有沒有現流的,保證比冷凍進口的日本鰤魚還鮮甜。
最近有朋友問我「紅魽魚英文怎麼説?學名Seriola dumerili要記起來」,這讓我想到台灣人愛吃的紅魽其實在國際上可是很有名的魚種呢!這種魚在日式料理店經常看到,生魚片握壽司都超適合,肉質鮮甜又有彈性,老饕們一定懂。不過說到它的英文名字,可能很多人就卡關了,其實紅魽的英文叫”Greater amberjack”,學名則是”Seriola dumerili”,下次去國外海鮮市場或餐廳就可以派上用場啦!
紅魽在台灣漁市場很常見,特別是在東部海域捕獲的品質最好。這種魚屬於鯵科,體型可以長到很大,最大紀錄有到80公斤呢!牠的背部是藍綠色,腹部銀白色,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眼睛到背部有一條黃色的縱帶。因為肉質好、油脂豐富,在國際市場上價格一直都不錯,台灣漁民抓到這種高級魚都會特別開心。
說到紅魽的吃法,台灣人真的超會料理這種魚。除了最常見的生魚片外,清蒸、鹽烤、煮湯都超適合。特別是在澎湖、小琉球這些離島地區,當地人會用紅魽來做魚粥,湯頭鮮美到讓人一碗接一碗。在高級日本料理店,紅魽腹肉更是被當作頂級食材,價格比一般部位貴上不少。
紅魽基本資料 | 說明 |
---|---|
中文名 | 紅魽 |
英文名 | Greater amberjack |
學名 | Seriola dumerili |
最大體長 | 約190公分 |
最大體重 | 約80公斤 |
主要分布 | 全球溫帶和熱帶海域 |
台灣常見捕獲地 | 東部海域、澎湖、小琉球 |
在台灣漁市場買紅魽的時候,記得要挑眼睛清澈、魚鰓鮮紅的,按壓魚肉要有彈性。這種魚的季節性很明顯,通常秋冬到初春是最肥美的時候,這時候買回家料理最划算。如果是買來做生魚片,建議選擇養殖的紅魽,因為寄生蟲問題比較少,吃起來更安心。野生紅魽雖然風味更濃郁,但最好煮熟再吃比較保險。
紅魽的營養價值也很高,富含優質蛋白質和Omega-3脂肪酸,對心血管健康很有幫助。它的維生素D含量在魚類中算是前段班,很適合台灣人補充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紅魽屬於大型魚類,可能有重金屬累積的問題,孕婦和小朋友不要吃太多。一般成年人每週吃1-2次是沒問題的,適量攝取才能享受美食又兼顧健康。
為什麼紅魽魚在台灣這麼受歡迎?原來是因為這魚不僅肉質鮮甜,而且料理方式超百搭!台灣人愛吃海鮮是出了名的,紅魽魚剛好符合大家對”鮮”的追求,從生魚片到煎煮炒炸都能完美駕馭,難怪成為海產店的常勝軍。
紅魽魚受歡迎的關鍵在於它的肉質特性,油脂分布均勻卻不會過膩,吃起來有種天然的甘甜味。老饕們最愛拿它做生魚片,因為口感Q彈又帶點脆度,完全不會有腥味。而且它的季節性很明顯,秋冬時特別肥美,這時候吃最對時!
這邊整理幾個紅魽魚的熱門吃法給大家參考:
料理方式 | 特色 | 適合場合 |
---|---|---|
生魚片 | 肉質緊實帶脆度 | 高級日料店 |
鹽烤 | 帶出魚肉原味 | 海產攤、家庭料理 |
清蒸 | 搭配破布子超下飯 | 家常菜 |
煎魚排 | 外酥內嫩 | 西式餐廳 |
紅魽魚在台灣漁市場的價格一直很穩定,雖然比一般魚種貴一些,但老一輩都說”吃好魚不用多”,它的鮮度確實值得那個價錢。特別是東部海域捕撈的紅魽,因為水溫較低,肉質更緊實,常常一上岸就被餐廳搶光。現在很多養殖技術也越來越成熟,讓大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品質不錯的紅魽魚。
台灣人吃紅魽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習慣,就是特別愛吃魚頭跟魚下巴。這些部位的膠質豐富,煮湯或烤來吃都超讚,完全不會浪費。有些老師傅還會用紅魽魚骨熬高湯,說這樣煮出來的麵線特別鮮,這大概就是台灣人懂得吃的最好證明吧!
什麼時候吃紅魽最對時?台灣老饕都選這個季節!說到紅魽,這可是台灣海鮮市場的明星魚種,肉質細嫩又帶點Q彈,不管是生魚片還是煮湯都超讚。但你知道嗎?挑對季節吃紅魽,滋味可是差超多的!在地魚販都偷偷告訴我,每年10月到隔年2月才是紅魽最肥美的時候,這時候的魚肉油脂分布剛剛好,吃起來甜度破表。
為什麼秋冬的紅魽特別好吃?因為這時候水溫開始變涼,紅魽為了過冬會拼命儲存脂肪,魚肉自然就變得更加豐腴。而且這時候的紅魽捕獲量也比較多,價格相對親民,CP值超高!老饕們都知道要趁這個時節去漁港掃貨,或是到日料店點紅魽生魚片,保證讓你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。
來看看紅魽在不同季節的差異吧:
季節 | 肉質特色 | 油脂含量 | 市場價格 |
---|---|---|---|
春夏 | 較為結實 | 中等 | 偏高 |
秋冬 | 細嫩帶Q彈 | 豐富 | 實惠 |
產卵期 | 略顯鬆散 | 較低 | 便宜 |
台灣沿海從北到南都能捕到紅魽,但老饕們特別推薦東部海域和澎湖一帶的紅魽,因為黑潮經過的關係,魚肉特別鮮甜。如果你在市場看到魚體呈現漂亮的銀藍色、眼睛清澈、魚鰓鮮紅的紅魽,二話不說直接下手就對了!記得挑選時用手按壓魚身,要有彈性才是新鮮的保證。
料理紅魽其實超簡單,最經典的就是做成生魚片,沾點哇沙米醬油就超美味。不敢吃生的話,乾煎紅魽排灑點鹽巴就很好吃,或是煮味噌湯也很對味。我家阿嬤最愛用紅魽頭來煮湯,加入豆腐和薑絲,湯頭鮮到會讓人想舔碗底啊!